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当然,因为职称评定等多种原因,这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些老师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时间,加之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一些教师不愿写教案,不愿多花时间备课,有的甚至是下载或直接从别人那里拷贝PPT教案,上课就成了机械地演示PPT,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正确地处理科研和教学的矛盾
韩一平:个人认为,教学和科研并不矛盾。教师的任务,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基础上的。教师的创新思维习惯,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也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深化,而科研能帮助教师悟出许多东西,发现新的研究方法。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既兼顾教学、科研工作,还要照顾家庭,的确很不容易,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处理好这些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用校园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气质
韩一平:西电应该走出去看一看,长时间呆在学校可能感觉不是太明显。可一旦走出去你就会发现,许多高校的文化氛围确实比西电浓,他们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讲座,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著名企业的CEO、甚至还有一些明星,不同领域的最新动向都在讲座中得以体现。如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讲坛上就出现过李连杰、濮存昕等明星的身影。高校的精神气质需要学术氛围的滋养,而大学生的精神气质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滋养。学生在讲座中能开阔眼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眼中的法国学术氛围
韩一平:我去的是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一个研究所,总体来说,他们的学术氛围宽松自由,思想开放,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沿联系密切。研究所的科技文献、资料也很全,讨论问题往往关注的是你对问题的看法,思想的创新点,不要求有多么成熟,大家在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中逐步完善一些想法。研究所里设有工作间歇时喝咖啡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与其他课题组的教授和学生相识、闲聊,由此提供了很多的交流机会,对开阔视野很有好处。我在法国这段时间,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回国后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在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各种国际会议、讲座也非常多。“走出去、请进来”,在这里似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理所当然了。目前,我正在与这个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他们对博士的要求和国内有所不同,法国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国际会议,并且在会议上发言,而对论文的发表没有具体指标,也就是说,他们更看重学术思想的交流。的确,只有多交流,才能够掌握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个人的研究和发展有帮助。
教师要不断学习
韩一平:做一个导师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好导师,导师也有知识老化的问题。作为导师,首先自己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帮助其确定研究方向。如果导师指导的方向比较好,贴近前沿,加之学生自身努力,他就能很快地介入课题,并顺利完成学业;相反,如果导师自己对于该领域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那么学生很可能会走很多弯路。
从学生的角度讲,踏踏实实做学问是关键,投机取巧不足取。要静得下心,下功夫将所研究的问题吃透,才有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做出一点成绩来。
(原文/《西电科大报》·高巍巍 邓国宝 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