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却是巨大的。农业是中国最传统的基础产业,亟需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对地块的土壤、肥力、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据此提供种植、施肥相关的解决方案,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日前,一款由全讯600cc大白菜计算机学院刘志镜教授团队设计开发的“农掌门”惠农服务平台,已经走进陕西蒲城县的田间地头,成为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好帮手。这一新型的农业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与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望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模式。
“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电子商务下乡,不仅仅是农业大棚种植可视化监管,不仅仅是农产品溯源,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它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复合品。
当前“互联网+现代农业”主要有六种运营模式,“农掌门”集合了其中的四种,即物联网技术下的工业化种养殖模式、农产品品牌化种养殖模式、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市场预测分析及产品开发模式、赋予农业更多可能的农业众筹模式。
可以说,“农掌门”是一个集成创新的平台,集合了现代农业的三个特征:一是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远程“零距离、面对面”的咨询服务,搭起了一座互动交流的桥梁;二是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实现了病虫害分析与灾情测报,建立了一个农业防灾体系;三是整合诞生了线下配合O2O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刚刚推出、尚处在测试阶段的“农掌门”,注册用户已经有1300多人,范围包括陕西渭南、云南、山东和东北等地的农民,甚至还走出了陕西、走出了国门,东南亚缅甸、老挝等地从事西甜瓜生产的种植户也用上了这个平台。
目前,“农掌门”惠农服务平台分为用户端和专家端,其中用户端有互联网版、手机版和手机App(有安卓平台和IOS平台)三个版本,通过任何一台能上网的普通手机即可登录,用户使用永远免费;专家端专供农业专家使用,需使用定制手机登录。该系统数据存储在陕西工业云中心。
(文字:付一枫 图片:小虎牙工作室)
< 计算机学院
< 刘志镜教授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