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赵鸿飞是天津长征火箭制造基地总装测试车间副主任,从2010年大火箭基地厂房建设、研发到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枚火箭首飞成功,这七年她见证天津航天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也逐步融入天津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我们凌晨12点前下班,都不能叫加班。但我热爱这份工作,做一名航天人就是我的梦想。”朴实的赵鸿飞说。
车间里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赵鸿飞出生于1985年,由于工作环境,她告别了首饰、美妆和高跟鞋,“航天公寓——总装车间”这样的两点一线几乎就是这个80后姑娘的全部。
2010年初,赵鸿飞从全讯600cc大白菜硕士毕业,国内好几个顶尖企业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她怀着向往和憧憬,来到天津长征火箭制造公司报到,但高大上的梦想很快就被现实打破。
“那时候灰大土多,下雨时车都能陷在里头,然后大家就开始推车。最开始厂房刚建完没有上下水,厕所也没有,就只能开展‘野外求生’。”赵鸿飞说,作为基地唯一的女性技术人员,困难就像家常便饭。但她没有把自己当成一名女孩子,而是和男同事一起爬机床,下地沟,蹲在外面吃饭,随便找个地方上厕所。
一年后,赵鸿飞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公司决定为她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将她调到火箭制造最核心的部门——总装测试车间,成为车间的第一名员工。初当车间工艺员时,她充分发挥女性认真细致的特点,经常为了几份图纸,几份工艺文件加班到深夜,成为车间里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进入总装车间第一年,赵鸿飞就全程独立负责总装策划和工艺指导了大型地面试验——助推分离试验。而这个试验恰恰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院以来的第二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助推分离试验。不到一周的试验,她却来来去去摸索了大半年,徒手爬上野外30多米的塔架确认各种试验条件,都成了家常便饭。试验期间,赵鸿飞要求自己每天四点起床,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
“作为一名年轻的航天女员工,我也有幸见证了航天新发展的特殊时刻!2015年,我作为中队长,带领53名队员,带着我们滨海制造的第一发新一代运载火箭奔赴海南文昌发射基地,成功完成了发射前最重要的试验。”赵鸿飞说。
初心和梦想终成一条线
2016年是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之年,也是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赵鸿飞全程组织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总装总测工作。这次的任务更加紧张,压力更加巨大,一切的细节都不能忽视,每个点都直接影响火箭飞行的成败。技术指导、进度协调、人员分配、问题分析……赵鸿飞每天都要在巨大的厂房里走上好多圈,生怕出现一点闪失。
“当时,我做梦都想亲眼见证长征七号发射的时刻。”赵鸿飞说,然而临近出厂,一直被认为是队长的她却得到了另一个消息。因为长征五号首飞箭马上也要进入最紧张的总装阶段,领导希望她可以留下。“女孩子最珍贵的7年时光,我基本除了睡觉,都是和火箭一起度过的,为的就是见证这个最珍贵的首飞时刻,但是我更清楚,对于航天事业,我是一名战士,个人的利益必须要服从大局。”赵鸿飞告诉记者,她留着遗憾来到天津港,给长征七号和我一起战斗的同事们送行。
“那一刻,心中空落落的。但是,时间不等人,我又马上调整心态投入到长征五号的工作中。”赵鸿飞说,长征七号发射的时候,他正在忙着加班,只能组织长征五号的人员一起在公司看首飞,成功的那一刻,总装车间和发射场欢呼成一片。那一刻,她终于放下了紧绷的心,那一刻,终于可以像一个女孩子一样,卸下“坚强”的铠甲和大家一起挥泪如雨。
“2016年11月3日,我全程参与组织总装总测的长征五号首飞箭圆满完成了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具有自己的大型运载能力,打赢了天津公司的能力之战!”赵鸿飞说。
如今,天津大火箭基地已经发展成占地面积3000亩,集火箭零部件生产、部组件装配、总装测试与试验为一体的代表中国航天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基地,32岁的赵鸿飞表示,能真正地看到一个成型的火箭参与发射,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整个7年付出的所有辛酸都得到回报,初心和梦想终于连成一条线。后面更远大的目标是希望跟一个生产链一样,真正把航天事业做成常规企业,也希望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给重型运载火箭做好基奠。
(文/中国机床商务网·刘长海 刘栩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