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精彩西电 > 正文
精彩西电
架起深空信息之虹——走近“深空通信压缩与传输技术及应用”科研团队


2010年10月24日,国家天文台“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应用系统运控中心。

凌晨时分,一帧巨幅月面图像清晰完整地显示在大屏幕上,现场顿时一片欢腾。“深空通信压缩与传输技术及应用”科研团队吴成柯教授和李云松教授也激动地和大家一起欢呼鼓掌。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副总指挥阴和俊、欧阳自远院士,国家天文台的领导一一上前来与他们握手,表示祝贺。两位教授此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时间追溯到1995年的“图像传输与处理研究所”,在吴成柯教授的带领下,以李云松等为骨干组成团队,就开始了关于动态图像和静止图像的处理与传输的研究工作。西电图像所就此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卫星遥感图像压缩算法和硬件系统研制的单位之一。

3年后,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的基于小波变换的高效压缩方法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1999年,团队完成了基于小波变换的高效压缩方法的硬件架构,突破了二维遥感全色图像高效压缩技术。

从2001年~2002年,团队中的数名青年教师骨干和近10名博士生集中攻关,研究小波变换在卫星图像压缩系统中应用的算法及硬件实现,又在满足图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将压缩比成功提高到4倍,进而提高到8倍。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对后续型号项目的成功意义重大。

2004年,图像所受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委托,正式开始“嫦娥一号”实时干涉多光谱图像压缩系统的研制工作。

2007年11月29日凌晨,远在38万公里外的“嫦娥一号”搭载的干涉成像光谱仪发出光谱图像信号,信号进行实时压缩后传回地球。现场的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研究员看到图像后宣布:解压缩图像质量很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现场夸奖说:西电做了一项了不起的工作。

如果说“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的第一次勇敢尝试,那么“嫦娥二号”则承担了更加艰巨的科学任务,那就是获得高分辨率的立体全月图像。

科研攻关的艰辛过程自不必说,经过了上百次的测试,整个团队每天工作到凌晨,然后向指挥中心汇报当日进展。经过近一个月的不懈努力,确保了“嫦娥二号”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获得全月面立体图像的重大任务。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参研项目完美收官,图像所的师生们却倍加勤奋,未曾止步。

2009年“雅芯一号”在期待中问世,在提高深空图像压缩系统的压缩效率、抗误码能力、处理速度和可靠性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如今,“嫦娥三号”图像压缩系统正样也已然完成,期待着她的发射升空。

“未来的困难不可预知,而未来的天地却必定广阔有为。”李云松和他的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

(摘自《陕西日报》) 原文:http://news.xidian.edu.cn/view-38625.html

123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编:710071

访问量:

版权所有:全讯600cc大白菜 - 2024白菜网址官网大全    建设与运维: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陕ICP备05016463号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681号